新創尋求國外資金真的比較容易嗎?

2021-02-01

文/林冠仲  圖/Unsplash

創業者面對尋找天使投資人、創投資金挹注,以持續壯大事業發展,過去我們談論過群眾募資、天使投資人、機構創投乃至於一般創投與策略投資的不同角色功能,並未針對資金的來源地,確切的說應該是創投、機構投資方的管理團隊所在國,進行過探討與說明。近年越來越多海外加速器、機構投資人持續在國內新創社群曝光,也讓更多的新創業者認識以及得以有了接觸國際投資人的管道。於是常會聽到一個謎樣的聲音:國外資金取得比較容易!這是真的嗎?

國外創投、風投的「資金規模」通常比較大

國內的創投投資資金或許更多隱藏在科技業、大企業的投資部門(CVC),這從近年許多大型案件的募資、企業參與新創表現上更加明顯。此外,在「創業投資公司」不再是需要財政部核准的特許事業,要統計國內「創投基金」的規模的意義也就不大,更多的中小企業主、隱形富豪多半以投資公司或者境外公司來進行新創事業的投資併購。

面對新創輔導,最多國內新創團隊會提到面臨的問題是國內創業資金不足、募資不易,針對「創業資金不足」,國內單就創業投資的資金規模,確實少於美日中。但針對全球創業環境的調查,在十二項關鍵指標中,台灣有十項指標名列前十名,「實體基礎建設」、「進入市場的負擔或規範」兩項台灣佔據首位,「政府政策:稅賦與行政流程」指標,台灣排名第二,新創最在意的「創業資金」指標,台灣排名第六!

多年來「籌資/募資」一直是新創關注焦點或者認為環境面不足的主要項目,但在所屬環境(台灣)本身創投資金、創業資金並不匱乏下,新創團隊反而需要思考如何強化自己募資的能力。不論面對的是天使投資、機構創投或企業投資方,包含獨特優勢、技術關鍵、發展性,到執行層次的管理能力,特別是容易被忽略的財務與會計管理、生產與供應鏈管理等不 FANCY 的環節,都是新創需要完備的募資基礎條件。

資金是企業活水,但財務管理能力卻是新創最常見的募資盲點!

放到國際新創的標準衡量自己

我們總是嚮往矽谷,認為矽谷是一個只要吃頓早餐,在餐巾紙上撰寫商業計畫書也能完成募 資的天使之地。其實通常美國創投公司投資在早期、草創的資金,大概佔基金規模的 10-20%, 主要資金還是投入在 scale-up、有產品營收的新興事業。在獲取投資的比例上,大概 1-2%的案件 獲得創投資金的投資。這個數字比國內創投的比例要來得低。

過去與台灣矽谷創投前輩、國外創投業者接觸、訪談了解歸納,美國新創獲取創投投資有幾個條件:

1. 萬中選一:大多數的先進科技,在美國從學研創業、車庫創新到大企業 spin-off 等, 多元的技術來源以及創業管道,讓相似技術或者應用的新創數量大,因此要獲取創投投資, 基本上都是該領域、技術的佼佼者,真的是萬中選一做投資。


2. 夢想夠大:美國獲得創投青睞的創業者,通常夢想夠大、願景夠遠,就如同近期國內大眾也耳熟能詳的 Tesla 創辦人 Elon Musk,2003 年就投入電動車,絕對是一個遠大的夢想!


3. 逐夢踏實:Jobs、Musk 除了夢想夠大,也有很強的執行力,不見得是創辦人本身,而 更多是具有執行力、規劃管理能力的共同創辦人或者經理人,想得到更要做得出,做得出還 要做得好、賣得掉!並非我們感覺到的創新至上,而是兼具了務實可行的方法。才能獲得資金。

反觀回國內。我們可以說台灣創投資金較小,但相同的也需要新創團隊思考,在事業發展性、 規模成長上,可否進行持續的成長;在可行性、執行力上,能否達到一定的水平。當我們覺得國 外新創似乎較容易募資時,也許忽略了他們經歷比我們嚴苛的同業競爭、技術比較、市場淘汰。

創投其實是相當程度是很在地化的產業

如同老話一句:強龍不壓地頭蛇。創投本身是一個需要相當程度在地化的行業,畢竟尋找案 源、投資的盡職調查、上下游供應鏈關係等,都需要當地團隊了解當地產業脈絡,來進行評估。


DFJ Venture 是一個創投業的鼻祖,其投資包含網路時代的 Hotmail、Skype,到大陸的百度、 分眾傳媒等,其發展脈絡就以與被投資國當地創投或者專業人士合組公司為主,包含在大陸與龍 脈投資合資 Draper Dragon、印度與 BLUME Venture 合組基金,都是需要在地化的管理團隊(GP) 來執行當地的投資業。


日本思佰益投資(SBI Holdings)前身從軟銀投資獨立後,以創投業務(投資銀行)為主力, 並在東京、香港上市,其在大陸與北大青鳥、清華控股等合資基金,在台灣也與 Capital22 等國內業者進行基金合作,顯見創投業務發展需要在地團隊的合作,來尋找合適的投資標的。


在地化並不表示沒有跨國直接進行投資,也有許多案例是海外創投機構直接參與融資,例如 國內以區塊鏈為題完成多輪融資的奧丁丁(OwlTing),主要投資人是日本思佰益,而非透過其台灣的其他合資基金。但其直接參與需要在地有人員進行了解,並且對特定產業有一定的投資偏好或者目標。

厚創新、技術底新創較有機會獲得國外創投青睞

厚創新或者稱為厚技術創新,主要關鍵在於此新創事業在技術研發、技術層次上具有一定能耐,並且需要較長時間的投入以及累積,無法透過短期投注資金或資源來獲取成果。新興產業如生技、材料、綠能,或如軍工、半導體製成等,都需要時間投入以及很好的科研系統支撐,來型塑出產業雛形、帶動新創的發展。

相較之下,技術需求較低、應用性為主或者可以商業模式調整來改變市場的,也有以薄創新來稱呼。此類新創需要追求商品化、市場化或者規模化的速度,在較難以技術建立進入障礙下,更多時刻需要利用 Market share 來穩固自己的地位與商業模式。外送市場的競爭、大量廣告投放、新用戶折價等行銷策略,著眼點就在於與對手搶市場、拼速度。

註厚技術創新因為技術本身較無國界、地域限制 10,因此在創投評估上針對技術研發、技術能力與可行性上,國外的創投業者評估起來並不會有太多語言隔閡或者區域限制,更有可能面對前瞻性高的技術新創,國外的創投業者因為自身領域關注或者已有相關上下游的案源調研、投資評估,更能夠看出發展性或者做不同技術方法的投資互補。

投資條件也要跟著與國外對齊

接受國外資金投入,當然也需要在投資條件、結構上與國外匹敵。看案子的過程常常聽到新 創說國外創投速度快、估值也較高(當然很多是與大陸風投接洽),撇除技術厚實或者商業模式創新與否的本質類別問題,要認知到一個基礎原則:國外投資人較少投資普通股!


國內公司大多數都是普通股為形式,近年公司法調整方便了投融資上的設計,就是要與海外 投資接軌。國外的投資機構在越早期的投資,通常都是要以特別股的方式來進行,其在股權上或 許可以給予新創較低稀釋比重,但包含重大議案否決權、表決權比例設定、下輪融資優先權、清 算償還順序與權重等,因此在盡職調查到投資的過程,光是投資條件就需要一段時間來進行討論,也需要律師提供專業的合約制定。


如果是大陸的風投機構,通常新創遇到的條件是融資,不論是以短期借款延後估值的設定, 或者依照營運數據指標達成率進行估值設定,乃至於不論營運好壞都可以執行的附買回條款,這 在大陸都是常見並且正常、一般的投資狀況。


過去說過的,新創要高估值,也要提供足夠的投資保障與誘因,因此各種形式的特別股條款, 其實也只是對於投資人應有的保障方案,這之中的權衡就需要創業團隊與投資方基於認識、信任 後的討論協調。



募資本就不容易,做足基本功才是重點

募資本來就是新創事業一個挑戰,面對不同於技術、業務或單純財務的溝通,對許多首次創 業的創業家也是第一次面對這樣的討論,而不論是面對國內或海外的創投業者,最關鍵的還是團隊的創業基本:技術 / 創新服務、商業模式、通路銷售等營運基本面,有好的基礎就比較容易吸引 到投資人。


募資時面對不同的投資人,創辦人可以調整不同的立論點與溝通點,依據投資方屬性來畫出 公司的重點,例如對於企業創投,包含產業網絡、技術應用或者可能的上下游關係等特別論述, 讓對方更有畫面、勾勒出大的產業願景圖,對財務型投資人則做好業務發展、通路建置以及數字 基礎的準備。


有機會面對海外創投或者投資人,不論結果是否參與增資,都可以提昇團隊募資經驗值! 把握前述幾個關鍵點,再預先了解一下洽談的創投背景、過去投資案例,順順的將團隊的優勢展 現,不要只關注資金,宏觀的與海外投資方溝通討論,也可以從中了解到對方可以協助的各種資源,來加快企業成長的步調。

註 1:資料來源:劉育昇,創業投資動向觀測。2020/4/27。FINDIT
註 2:資料來源

註 3:資料來源
註 4:資料來源

註 5:資成聯合會計師事務所、台灣經濟研究院,2019,「2019 台灣新創生態圈大調查」, page33。
註 6:創投業評估到投資的比例並沒有明確客觀的統計數字,僅能從實務經驗、國外創投業者 訪談等方式來推估。
註 7:威廉.德雷珀三世著、傅士哲、游常山譯,創投世家德雷珀,2012,台北:遠流出版。
註 8:資料來源包含: (1) (2)
註 9:鄭志凱,薄創新與厚創新,2013,天下雜誌獨立評論。
註 10:技術研發、科學研究等相較具有通用性,不會因為發明人國籍、研究所在地區而不適用。當然,生技許多部分的臨床試驗會有人種、區域上的限制,但這屬於安全性以及法規面 的限制,在科研基礎上仍具有一定的共通性。


瀏覽更多創業相關專欄文章:

創業總是只顧著衝?新手創業必知!從認識法律開始助你穩健成長

不想當股東了,竟然能叫公司把股份買回去?

新創公司如何做 IP歸屬與專利保護

flyingVest 新創團隊招募中